单县张氏家族一修谱序
发布时间: 2022-10-21 18:00:00点击次数: 920

       从来家之有谱,由邑之有志、国之有史也。有史则治乱兴废,文谟武烈,烺然在目。邑有志则风俗人物,沿革形胜了然在心。家有谱则高曾有序,云仍有别,主伯亚旅,井井不紊。吾族久无谱牒,率多忘其本源。且名字重复,劫犯先讳,非后人之过也,无谱之过耳。按姓谱,张氏出自轩辕,殆亦荒邈而无稽者。而吾族世传为晋西凉公轨,实苗裔。数传而入于姑臧,又数传而入于洪洞。明初迁民以实山东,遂以军张成户名,入单父马良里 居马。

       考祖坟碑载,始祖讳‘充’为南京少司马,讳‘昂’为固始县尹,而家谱则缺而无传焉。忆明时予诸昆颇多绅士,往往有意叙谱而究 皆未成其志。予自舞象时即留心于此,但上有诸兄,似难替越,且未切核宗派,无由成谱。粤自戊子,谬登贤书,六试金台,每至兵枢即翻司马案牍。及筮仕锺离,越中州,下金陵,恒搜名臣谱录,访野老故实,然皆未悉吾宗源流。是以先人一派未敢造次搦管也。甲寅督漕艘,泊淮阴,偶散步于桥头,见固始县志一函,喜而市之。内载‘昂’为宋忠义军统领,则‘昂’祖为宋臣也,明也。然则所注为永乐间者,非歟奈何。祖‘充’配王氏,二子。‘昂’配吴氏,三子,历历可据也。独疑祖‘充’至我高公仅五世。按南宋至明世宗 幾四百年,固未有四百年仅仅五世者。意者上世中衰,书香久湮,祖勉而上代远人遥,抑或不记宗派而讹错于传闻与?是皆未可知也。而要之,皆家谱失传之故耳。

       居恒欲过龙门,历晋阳,恁试,洪洞访宗派世系 以惬予,敦本追先之怀,是所有志而未逮者也。于是又作一想焉:以现在之骨肉,尚有相戈矛、共水火者,而奚有于远宗自兹以还?苟能一洗从前之陋, 补书时之愆,睦族亲亲,吾族自济济有人,而奚有于远宗?且从来否泰相循,幸勿以近日之式微而隋志。所赖祖功宗德,佑啟我后诸子侄。若孙辈矫焉,崛起青云有路,自足以昌大门闾,恢宏旧业,耀祖宗而光谱牒,而又奚有于远宗为哉?是予所厚望子侄,若孙若曾玄辈者也。予固久欲辑谱,迩者诸侄孙又嘱予揖谱,紧思史笔之权,厥任非匪轻,似难独操。

      因念予祖‘竹庵’公诞 予父兄弟七八人,予堂弟廿有四人,予行廿四,幼而失怙,为適母训诲成立,于诸兄中为最少。明季清初,诸史相继捐馆,予一人少者仅存,余皆子侄若孙辈耳,是又所不可推诿者也。矧年近耳顺,及今不叙,永无继之者矣。不几将一族大典缺而无传乎?缺而无传甚至于忘本灭先,获罪高曾,流愆后裔,将来更有不不几遣先人羞为当世笈乎?吾为此懼,因喟然曰:“是予之责也夫?是予之责也夫?”乃不揣固陋,愤然操管,据所见闻,鳞次成谱,稿几数易而后就捐俸付梓,俾后人偶一披拂则支派了然,自后命名取讳,知所避忌,非敢曰有功前代也,聊以继吾诸兄所未逮云尔。 

       峕 大清康熙已未上己(约1715年3月上旬),著于丹阳舟次,丁卯季春成于上谷公署,怀远将军都司 佥书管宣衬前卫 掌印守备 事元孙‘钊’薰沐书


人工智能翻译为白话文(不一定准确,供参考):

      家族谱系、城镇志愿、国家历史,都是至关重要的。历史记录着统治的兴衰、文化和战争的策略,生动地展现出来。城镇志愿体现了风俗习惯、人物特点和历史演变,一目了然。家族谱系反映了秩序、尊贵的血统、祖先的排行和井然有序的组织。我们家族长期以来缺乏谱牒,经常忘记我们的根源。此外,重名现象和对名字的避讳加剧了问题,这不是后代的过错,而是因为缺乏谱牒。

      根据我们的姓氏谱系记载,张姓源自轩辕,可能是虚无缥缈,难以追寻。我们家族传承自晋西凉公轨,实际上是苗裔。经过几代传承,最初定居于姑臧,后迁至洪洞。明初移民至山东,并以张姓为户名,在单父马良里定居。

      研究祖坟碑文,始祖名为“充”,曾在南京担任少司马;次祖名为“昂”,曾任固始县尹,但家谱中缺乏相关传承。回想起明朝时期,我昆季中有许多绅士,有意编纂族谱,但多数未能如愿。我自己从事官职后一直留意此事,但由于兄长众多,难以取代,而且未能明确宗派,无法成谱。自我担任贤书六试金台以来,每到兵枢便查阅司马档案。后来调任锺离、中州、金陵,经常查阅名臣谱录,探寻前辈的故事,但对我家族的源流仍不甚了解。因此,先辈们并未轻举妄动,避免因无谱而造成错误。甲寅时我在漕运船泊于淮阴,偶然在桥头散步时看到固始县志一函,高兴地购得。内中记载“昂”为宋忠义军统领,说明“昂”祖为宋臣,是明确的。然而所载为永乐间者,应该有疑问。祖先“充”娶王氏,有两子;“昂”娶吴氏,有三子,清晰可考。但对祖先“充”至我高祖仅五世之说存疑。南宋至明世宗间已有四百年,怎么可能仅五世?或许是上世中衰,学术渐消,祖先勉力代代相传,但或者是因为记载失误而误传?这些都难以确定。总之,都是因为家谱失传所致。

      一直以来希望过龙门、游晋阳、游洪洞、探访宗派世系,以了解祖辈、承先启后的情感,这是一直未能实现的愿望。因此,我有了新的想法:现在的亲戚之间还有争执、不和,那么远古的宗派之间更是如此吧?如果能洗去前人的过错,弥补历史的过失,团结亲族,我族将更加强大,那么远古的宗派又有何作为呢?历来是和睦相处,希望不要因为最近的微小纠纷而中断志向。要感谢祖先的功德,保佑后代子侄。如果后辈能够自我反省,崛起于青云之上,足以繁荣家门,恢复旧业,发扬祖宗之光辉,使家谱清晰,那么远古的宗派又能有何作为呢?这是我对子侄后代的殷殷期盼。如果后代能够像孙辈那样,崛起于世,那就足以弘扬门第,发扬家业,昭示祖宗,光耀家谱。这是我长久以来想要整理谱牒,最近一些侄孙们也嘱托我编撰谱牒,整理家史,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,但不能单独完成。

      回想起我祖父“竹庵”公的诞生,我父兄七八人,我堂弟四人,我当时年仅二十四岁,幼时无人依靠,由养母教导长大,是我兄弟中最小的。清初时期,诸史相继去世,我作为最年轻的存活者,其他皆为子侄或孙辈,这也是无法推卸的责任。如今年近耳顺,但至今未有传世者。难道整个家族的典礼就此失传?失传至忘却本源、灭绝先人,以至于得罪高祖,流坠后裔,或许将来会有更多的人为此感到羞愧?我为此感到恐惧,于是叹息道:“这是我的责任吗?这是我的责任吗?”于是毫不犹豫地开始整理,根据所见所闻,逐一编撰谱牒,多次修改后,最终将其付梓,使后人一旦翻阅即了解支系清晰,从此命名避讳皆得知晓,这并非自夸前代有功,只是希望继承我诸兄所未能完成的。

      写于大清康熙已未年(约1715年3月上旬),在丹阳舟次中成稿,春季丁卯月成稿于上谷公署,怀远将军都司佥书管宣衬前卫掌印守备之元孙“钊”薰沐书。


TEL:16566692225    E-mail:zhh@zhh5.com    

Copyright © 2018-2022 单县张氏家族 All Rights Reserved. | 鲁ICP备88888888号 | XML地图 | 恒星闪烁▪技术支持